1972年,尼克松来到中国访问,那时候中美关系正慢慢变好,是个挺关键的时刻。尼克松他那边,美国的态度也很清楚:就是高傲、觉得自己了不起。
就算已经力不从心,还是要硬撑着用强权来压人,这就是“尼克松式外交”的典型特征。
在1971到1972年那会儿,周总理差不多参加了中美两边举行的所有高层会议和论坛,他一直不停地努力想让两国关系和好,他们聊的内容包括台湾、印支等好多方面。
在谈判时,周总理用他的温和却坚定,聪明又不伤人的外交风格,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在和美国代表团的交谈里,我们多次占了优势,最后不光为改善中美关系出了大力,而且在谈判时,一点也没在国家主权和尊严上让步。
【一、冰雪消融 中美缓和】
那时候,中苏之间关系很僵,苏联还威胁要使用武力。没办法,毛主席只好改变整个外交方针,最后决定和美国握手言和,一起对付苏联。
美国这边情况也差不多,美国在印支战场上消耗了大量军力后,面对苏联势力的不断壮大,也感到了不小的威胁。
那时候,美国的外交大招是往亚太区域收缩。在跟越南的和谈里,他们就不再对越南北边扔炸弹和搞武装攻击这些军事行动了。
可以说,那时候尼克松政府已经有了停止亚太地区战争的想法,并且经常向中国表达友好,就是想让中国和他们一起对抗苏联。
当中美两边都动了合作的念头后,1971年7月,基辛格悄悄地开启了美国领导人第一次到中国来的秘密行程。
到了1972年2月尼克松来到中国,中美两边在上海签了个公报,这之前他们大概谈了快20次。按照毛主席的意思,周恩来差不多参加了每一次会谈。
从已经公开的美国“尼克松外交文件”,还有我们这边记载的“中美高层会谈笔记”和“尼克松与毛主席的会面记录”里瞧,中美两国最终能和解,真的是挺不容易的。
两位领导一开始互不信任,后来变得客气起来,最后放下恩怨,意见达成一致。他们聊的话题特别广泛,参会人员的外交手腕也十分高明,这都算是中国外交史上非常精彩的一幕。
中美这两个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不同,之前22年里一直互相猜疑、针锋相对。但现在,它们开始合作,追求共赢。这一转变里,周总理可是起了大作用。
虽然毛主席当时负责主导中方的会谈大方向和策略,但档案显示,会谈里那些详细的谈判办法都是周恩来自己拿的主意。
那时候,毛主席因为病得很重,没法亲自去开会。为了让会谈效果最好,他给周恩来很大的自主权:只要不超过国家最基本的原则,周恩来可以临时调整会议策略,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所以,在中美双方那二十多次的谈判会上,中国谈判团队所拿出的谈判思路、坚守的原则、态度的调整以及外交手法,大多都源自周恩来的周密安排或是他在现场的机智应变。
看看中美双方的会谈记录,瞧瞧周恩来、基辛格和尼克松在谈判桌上怎么一来一回地过招,还有他们为了达到合作双赢都聊了啥、用了啥招数。这些对现在咱们国家处理跟外国的关系,还是非常有帮助和启发的。
【二、台湾问题 折冲樽俎】
中美两边要和解,最关键的事儿就是台湾问题。那时候,海峡两边都已经同意“一个中国”的原则,但这却让美国在亚太地区觉得挺受限制的。
因此,那时候美国的谈判代表主要是想抓住中方原则里可能存在的弱点或机会,尽力为美国争取更多的好处。
在跟美国商量台湾问题前,毛主席特意安排了在1971年5月26日,让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个会议专门来探讨中美关系中特别关键的台湾问题。会议结束后,他们还发布了《中央政治局谈中美会谈的报告》。
这份报告在台湾问题上,有了三个跟以前不一样的重要新说法:
首先,中方依然坚持要求美军从台湾撤出,但同时,我们不再将美国与台湾的所谓“断交”作为两国交往的必要前提。
另外,中国方面始终认为台湾问题是自家内部事务,美国不应该插手多管闲事。台湾的解放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努力寻求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最后,有人提议,说可以在中国和美国的首都分别设立一个联络点。
这份报告里的提议跟以前咱们国家那种比较强硬的外交态度不一样,它很有新意地先展示了中国对中美和好的真心,还有在外交手段上的变通和多样,这让毛主席很称赞,同时也让美国领导人很感动。
所以,5月29日以后,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总统,给美国带去了消息,说毛主席想请尼克松总统来中国,周总理也想邀请基辛格博士来中国,先进行一些秘密的准备性会谈。
1971年7月9号到11号,还有10月21号到25号,周恩来和两次来中国的基辛格开了好几次会;然后到了1972年2月21号到28号,周恩来又和头一回来中国的尼克松碰头开了多次会议。
在会议上,只要聊到台湾问题,周恩来就会紧盯着美方提出的诸如“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这些不合理的提议不放,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态度强硬,步步紧逼,完全粉碎了美方想要分裂中国的白日梦。
不过呢,在遇到一些不关乎大原则的事情时,周恩来表现得非常变通,也很会拿捏分寸。
在那次会议上,周恩来努力让美国方面答应不让日军侵占台湾,可没想到基辛格和尼克松却借此机会为美国在亚洲的军事行动辩解了一番。
经过仔细考虑,周恩来认真评估了台湾如果和日本军国主义结盟可能带来的危险,以及美台军事关系密切可能造成的后果。最终,他决定默认美国在东亚驻军,还主动提出美军可以暂时留在台湾,但条件是美方必须阻止日本军队占领台湾。
除了在外交上改变了态度,周恩来特别会“用道理让人信服”和“耐心引导”。当美国方面说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又对台湾的地位含糊其辞时,周恩来不仅坚持自己的立场进行争辩,还巧妙地使用了关键的一招——提到总统连任的事情来打动对方。
在会上,周恩来的态度变得不再那么强硬了。
说起来中美关系变得不那么亲近,其实并不是现任总统尼克松的错,但现在尼克松总统有机会去解决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要是双方能谈拢,那对尼克松下次竞选总统可就太有帮助了,中国这边也会全力挺他连任。
【三、越南问题 进退两难】
周恩来打出“感情牌”时,基辛格不出所料地用“越南问题”来回应他,想把美国从台湾撤军和结束越南战争两件事绑在一起,还声称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总统是否连任是两码事。
可是从那以后,基辛格的态度明显变得温和多了,整个过程里他都特别谨慎,还说“越南问题”并不是美国拿来谈和解的条件,只是他们自己的看法而已。
说到“越南问题”,其实就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那会儿,中国在外交上有两手策略。一方面,中国坚持革命立场,支援越南人民反抗美国侵略;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讲究实际,慢慢跟当时越南的死对头美国打交道了。
这种互相矛盾的外交政策,让那时候的中国遇到了不少不明确的情况,不光是和越南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还关乎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里的形象好坏。
所以在那个时候,周恩来想出的外交办法是“两边都要顾及”:他既要帮越南朋友争取好处,在谈判时多支持力量较弱的越南;又要保持中美关系刚刚好转的友好,表示愿意替美国去和越南谈谈。
虽然周恩来当时没有直接回答美方提出的那个要求,但在第二天的会上,他明确表示:我们会坚守原定的原则和立场,绝不会拿原则去换取什么好处。
但是台湾目前并无战事,而越南人民却长期饱受战火摧残,所以在中国与美国达成和平协议之前,中国会始终与越南人民站在一起。
中国话说得很清楚:咱们铁了心要帮越南的革命外交,不会因为台湾那点事儿就对不住越南老铁。咱们还喊话美国,让他们别老揪着越南问题不放,多瞅瞅台湾问题才是咱俩之间的正经事儿。这样一来,中国就毫不含糊地怼回去了美国拿“越南问题”来说事儿的把戏。
另外,在第二天的会上,周恩来又一次指出,美国过去对中国采取敌对的外交手段,这对现在的美国以及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说,都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
再次提起了第一次会议时美国没有直接回答的那个问题——“美国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是中国的正宗政府”。然后,通过展示“总统访华取得的成果”,慢慢引导,最终让基辛格改变了看法,他同意美国接受中国加入联合国,并承认中国是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四、步步紧逼 循循善诱】
抓住这个机会,周恩来毫不放松,在1971年7月10日的谈话里,又一次强调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并且明确指出了之前基辛格和尼克松对“台湾地位”含糊其辞的问题。
看到周恩来态度坚决,基辛格就又说了一遍,美国不会再支持“台独”和“一中一台”了。周恩来马上接着说:“也不会支持什么两个中国。”
这一系列的外交手腕让基辛格赞叹连连:我稍后会提到这事儿——周总理总是快我一拍。
接着,基辛格替尼克松发了话,他说他们不支持“两个中国”的政策,也不会明里暗里帮“台独”分子。这么一来,困扰了中美22年的“台湾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可以说,周恩来是中美两国关系缓和的最大功臣,他完美展现了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品质。
翻看周总理的外交记录,不难发现中国人热情待客、为人正直、责任心强、待人亲切、办事高效、聪明伶俐,还特有幽默感。
在谈判桌上,周恩来从不会因为一点点小好处就给对方施加压力,更不会为了达成不正当的交易就放弃自己一直坚持的看法。
周恩来在外交上始终坚持原则,时刻尊重对方的态度和立场,还愿意为了双方共同的目标做些让步。这就是周恩来的为人,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值得称赞的品质。
#图文创作激励计划#
